“陛下,臣以为不可。”
“哦?为何?”
“陛下有所不知,杨暕之所以屯兵在他处,钳制东突厥的军队,并非齐王自己的主张,而是皇后的主意。”
此话一出,满堂皆惊,文武百官议论纷纷。
杨暕的一张脸顿时就绿了,额头上的汗也冒了出来。
隋炀帝闻听此言,也感到十分意外。
他用一种疑惑的目光看向杨暕:“宇文丞相所言是否属实?你从实说来。”
“这——。”杨暕也搞不清楚宇文化及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但是,既然隋炀帝已经问到了,他也不敢说谎,否则,便犯下了欺君之罪。
他战战兢兢、颤抖着声音说道:“儿臣……儿臣是和母后商量过这件事儿。”
隋炀帝一听,脸顿时沉了下来,心里既愤怒,又失望:“朕原本以为你有破敌之策,想出此法,解雁门之围,没想到你自己毫无主张,都这么大了,还要听你母后的主意,让朕如何能放心把这偌大的江山交到你的手上?”
“儿臣……儿臣正在努力学习之中。”杨暕见他父皇发火了,额头上的汗也冒了出来。
“立太子一事,日后再议,你且退在一旁。”
“是,父皇。”杨暕原本激动的心一下子凉了,他感觉到错过此次机会,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被立为太子了,他愤恨地瞪了宇文化及一眼。
可是事已至此,他也无可奈何。
隋炀帝看着文武百官,尽量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缓缓道:“朕欲兴兵讨伐高句丽,各位爱卿有什么看法?”
因为此事事关重大,谁也不敢先挑头说话。
文武百官均低头不语。
隋炀帝连问了三遍:“你们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尽管说,说错了,没关系,朕不怪你们。”
此刻,但见裴蕴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有话说。”
“哦?裴爱卿,你是怎么看的?”
“臣以为高句丽国王高元近几年停止向我们大隋进贡,失去了做臣子的礼节,实属无礼。
高元先是派使者高峰到西突厥搬弄是非,后来,西突厥被我们收复,射匮可汗对我们大隋忠心耿耿,并不买他的账。
于是,高峰又到东突厥去鼓唇弄舌,煽动东突厥与我们大隋为敌,并且,劝说始毕可汗杀死陛下。
后来,在雁门关,陛下差点中了他的冷箭,似此等行径,已经完全没了做臣子礼仪。
如果不加以打击的话,西域诸国以及契丹、靺鞨等尽皆效仿,那还得了?
因此,如今放眼周边,如果我们能把高句丽拿下,那就等于统一了全国。
一个小小的高句丽我大军一到便可将它踏为平地,因此,臣建议东征高句丽。”
裴蕴此人最大的特长就是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圣上的心意,见风使舵,溜须拍马,他的一席话说得隋炀帝心里就像是吃了槟榔顺气丸似的,痛快极了。
隋炀帝点了点头:“你说得很好,你们还有什么意见?”
裴矩迈着方步躬身奏道:“启奏陛下,臣有不同意见。”
“哦?爱卿有何话说?”
“臣蒙皇上宠爱,一直负责西域诸国事务。
此次和陛下一同前往东突厥巡游,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并且诱杀了始毕克汗的心腹谋臣史蜀胡悉。
但是,据臣观察,高句丽打不得。”
隋炀帝一听这话,脸顿时沉了下来,十分不悦:“为什么?”
裴矩清了清嗓子,缓缓道:“陛下,您忘了。想当初,先帝在世之时,曾经派高颎和汉王杨谅率军三十万东征高句丽,却无功而返。
那时的高句丽毫无准备,突然袭击,都没有能成功,何况是现在?
他们既然敢不守臣子的礼节,那便是事先做好了备战的准备。
高句丽最近几年发展迅速,连契丹、靺鞨的实力都不如他们,高句丽的士兵作战勇敢、顽强,十分彪悍,如果单对单,个对个的话,不是我说一句悲观的话,我们隋军的将士恐怕不是人家的对手。
辽东和平壤两座城池,城墙高大,城防坚固,哪怕城中只有一万军士,纵然我们有十万的军队,都很难攻打下来,何况他们有六十万的军队呢?
长途跋涉、粮草运输极其不便,士兵到了那里,定会水土不服。
如今我们坐镇中原,西域诸国基本上对我们大隋表示臣服,万一此战失利,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们将会纷纷起来造反,趁机联合他国对我们大隋进行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