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把耕犁至少需要一个成年男人才能提得动,可改进之后的耕犁就是稍有力气一点的妇人也可以提得动。
耕犁入地,铁质犁片很轻松便入了土,而且入土的深度适中,耕牛拉着也很轻松,泥土被轻松掀翻。
孙木匠看过之后满眼惊喜,“谢家娘子,你改良的耕犁可真是好啊。”
如果在现代,她这是重大技术革新,如果孙木匠要用她设计的耕犁,自然要收专利费。
在这个时代就没有专利费的说法了。
即使她想向孙木匠分一杯羹,也无法实现这个目标。
不过,孙木匠倒是个讲究人。他为谢家做的这两把耕犁没有收手工费。
推广新的耕犁是一件费力而又漫长的事情。
这个时代信息极其闭塞,即使衙门出力,过两年苏长青改良的耕犁能在景阳县推广开己然不错。
如果苏长青跟孙木匠分一部分利润,老木匠就没什么赚头了。
成人之美的事情,苏长青愿意成全,以后或许还有别的木匠活儿要麻烦到孙木匠。
在这个时代,有一门出色的木匠手艺,是了不得的本事。
不论苏长青还是谢临峰都不善于使用耕犁。
最后谢临峰只好将吴江请来帮忙。
“这个耕犁可真好用,又轻便,入土又深。”吴江刚上手便不由感慨道。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询问过新的耕犁是从哪里得来的,吴江对苏长青更加钦佩。
“弟妹可真是厉害,竟然还会改良耕犁。”
吴江耕了两亩田,便首接在孙木匠那里又定了两把耕犁。孙木匠轻松做成一笔生意。
有吴江的推广,很快,整个北安村村民都会更换新的耕犁。
北安村可是个大村子,算下来得有三百户人家呢。
老木匠高兴的合不拢嘴。
吴江确实是干活的能手,再加上谢临峰善于学习,手上也有力气,不到两天时间,二十亩田就全部耕完了。
“吴大哥,这两日辛苦你了。”苏长青说道。
“下半晌的时候我抓了几条鱼,晚上你去我家吃鱼,和临峰好好喝两杯。”苏长青微笑着劝说。
吴江笑着摆了摆手,“喝两杯可以,弟妹可别这么客气。”
“这就是搭把手的事情。”
谢临峰也热烈的邀请吴江去家里吃晚饭,顺便喝一杯。
就在三人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时,三婶李氏脚步匆匆跑了过来,“临峰,长青,你们快回去,家里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