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母不给月例,翠玉也没打算去程家要个说法。.5?d/s,c*w¢.?c?o′m?
毕竟能带着弟弟和她母亲留下的老人离开程家单过己用了她最大的力气。
她坚信,只要有手有脚有脑子,人就饿不死。
继母之前派人送来的两个月月例,她和弟弟一人是二两银子。
三个老仆一人一百文钱。
弟弟比他小两岁,正是读书的时候。
可弟弟懂事,知道如今和姐姐的处境根本无法支持他读书,便和姐姐商量他去镇子上当个账房学徒。
账房学徒前三年没有工钱,可师傅会包吃包住。
可以给家中减轻负担。
翠玉自然不同意。
三个老嬷嬷也和翠玉说,她们也可去镇上接些浆洗衣物活计,挣点补贴家用的钱。
没办法,那庄头后来都被玉翠父亲程大老爷换成了他的人。+l/a+n\l_a¨n^w\e¨n+x!u^e^.\c¨o~m¢
说是程大老爷的人,实则是玉翠继母的人。
翠玉带着弟弟和老仆在乡下庄子过得也艰难。
好在翠玉聪明机智,还能制衡那庄头。
那庄头不敢太过分,只是在吃喝上为难翠玉一行人。
庄头一家子叫穷,做为主子的翠玉姐弟明明可以在他们亲生母亲的嫁妆庄子里免费吃喝的。
那庄头偏要姐弟俩出钱。
否则就到处哭诉主家小主子欺负他们这些可怜的乡下人……
翠玉坚决要让弟弟读书。
也不想让年迈又忠心的老嬷嬷们晚年还要去浆洗衣物受人气。
她拿出了从程家带出来的那二十两银子,当了一些钗环首饰。?+o0μ?&0?a小[¥说,?-网· )_?最???新·°章;3%节£÷o更@?|新·t$快/
花了六十两银在镇子上买了一间市口不怎么好的小铺子。
便是玉盘粥铺。
玉盘也是月亮的雅称。
而这个镇子又叫月牙镇,倒也呼应上了。
月牙镇算得上是个大镇。
且风景优美。
海产丰富。
哪怕是本地郡县也有不少权贵富人们在此地买庄子买别院。
待闲暇时分带着家眷来此地休养散心。
因此月牙镇算得上繁华。
真要说起来,比一般边陲地区的郡县还要繁华几分。
因此,即便翠玉买的那个小铺子虽市口不怎么好,也是有生意的。
只是前几个月生意要差些。
酒香不怕巷子深。
翠玉熬的粥味道好,花样多。
尤其是海鲜粥是月牙镇一绝。
长此以往,翠玉这粥铺的生意自然越来越好了。
家中三个老嬷嬷都在玉盘粥铺帮忙,人手都不够。
翠玉便雇佣一些干净利落,手脚麻利的妇人来粥铺做些零工。
一来二往,她这玉盘粥铺成了周围村镇人十分喜欢的所在。
加上她这粥铺的定价并不贵,哪怕是最贵的海鲜粥,也只要五文钱一碗。
白米粥和小米粥都只要二文钱一碗。
皮蛋瘦肉粥这种有蛋有肉的粥品是西文钱一碗。
加了绿豆或者红豆还有蔬菜或者果肉的粥品则是三文钱一碗。
说是粥铺,还会配上一些精致的面点。
不管是平民还是富人,都能在玉盘粥铺寻到适合自己口味也付得起价钱的食物。
玉翠做的是小本生意,可架不住几个月后生意越来越好。
所谓薄利多销。
翠玉挣到了银子后,为了弟弟读书,她便在月牙镇上又买了个小宅子。
也为弟弟请了月牙镇上最好的教书先生。
几年后,孩子们都长大了。
翠玉的弟弟争气,读书越来越认真,基础打的很牢靠。
而继母的两个儿子一个比一个废物。
程家大房己是走下坡路的光景。
继母不甘翠玉姐弟过的越来越好,派人去月牙镇打听了,得知翠玉身上至少有两三千两银子。
比翠玉母亲留给两个孩子的遗产还要多。
继母便给程大老爷吹耳边风。
说翠玉己十七了,再不嫁人,程家所有的姑娘都难说亲了。
让程大老爷派人去将翠玉姐弟接回程家。
言明月牙镇的玉盘粥铺自然也归程家,是程家的产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