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运费,再加上贩卖青石所得。
单是这一次谎报,周家兄弟两人便能拿走三十多万两银子的巨款。
朱元璋就问道,“你的意思,再派暗桩去查山东的青石、漕运生意?”
胡翊点着头道,“陛下,还应该派遣人手到浙东去,查这笔三十万石的税粮。浙东将三十万石税粮运送到归德府,归德的那处储粮库也要派人暗查。”
朱元璋冷笑道:
“归德的粮库只怕早都空了。”
朱标点着头说道,“这个事情,儿子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朱标就试着分析道:
“爹开了禁海令,将海岸线三百里内的海民们全部迁往内地,又派兵严防死守,那些贩海运生意的就出不去海了,故而要走漕运这条路,那三十万石税粮才要运到归德府来。”
胡翊是不理解这些的,就问朱标道:
“为何要把那些粮食运到归德府,有什么奇异之处吗?”
朱标就为胡翊解释道:
“归德这个地方,位于大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北漕运都必须经过这个点。从归德便可以到达庆元港,庆元港地势复杂,咱们大明的官军们也无力将其完全封锁,经常有商人冒险从此地行船,将货物发到海外去牟取暴利,所以浙东那些人的意图也就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要将这三十万石税粮出海贩卖,牟取暴利。”
经朱标一说,胡翊算是明白了。
说到底,朱元璋开了海禁,断了海外走私这条路。
浙东龙泉叶氏想走私,只得走归德府这条路。
周世昌掌着归德这个水运枢纽,刘炳当时身在户部,又主管这些事。
因此才能联合起来,做下这件大案。
刘炳他们必然是今年才做下的这件事,却伪造公文,把这件事改成去年做的。
去年大明还未开国,如此一来,今年的事推到去年,不计入大明的户部档案之中,便成功规避了风险。
这事做的真是瞒天过海啊。
拿着本该交给大明的税粮,然后走私到海上去,卖给外国赚取暴利,这简直是无本万利的买卖!
这样一搞,浙东龙泉叶氏还白得了许多免税的特权。
刘炳和周世昌吃的饱饱的,最后朝廷莫名其妙多了三十万石粮食的亏空。
经他们这么一搞,把今年的事拉到大明开国以前,一下就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对于朱标的判断,朱元璋也颇为认可,点着头道:
“标儿的判断,基本上大差不差,就等把事情完全查清楚了。”
朱元璋担心承晖司人手不够,便叫胡翊主查归德和山东的事,他派检校下浙东去查,摸清楚龙泉叶氏的情况。
朱元璋说道,“此事秘而不发,要暗暗的查,不过标儿表面上还是要做做样子。”
大明刚开国,目前是铜钱、金银、纸钞都在用,甚至现在百姓们手中的许多纸钞,还都是元朝时候发行的钱币,亟待货币改革。
朱元璋便叫朱标以筹措不够白银为借口,先把此事拖着,稳住周世昌和刘炳。
布置完这些后,他看向胡翊,叮嘱道:
“大明的国情,你要尽快摸查清楚,有不懂的就问标儿,标儿也不懂的就来问咱。”
随后,朱元璋看着胡翊又说了一句话:
“浙东这些人都是大祸害,归德府这个案子牵扯出来的,干系重大,你能懂吗?”
胡翊自然明白朱元璋的意思。
这是在给胡翊提醒,他要打压浙东的士绅,又在点他,以后这些士绅的动向承晖司也要更加关注。
再一个也是在告诉胡翊,叫他离浙东这帮人远一点。
胡翊还正在想呢,老丈杆子今日怎么如此提点自己?
然后朱元璋便将几份奏折扔过来,叫他看。
打开奏折一看,全是御史台言官们写的。
只不过,这一次不弹劾胡翊了,反而全是夸他的。
朱元璋叫胡翊看奏章,然后就阴阳怪气的说道:
“看看吧,仔细看看。”
“那帮子文官们要给你贺功咧,请咱给你升官,还要把你树为楷模,叫你起表率作用呢。”
胡翊手中这些奏章,几乎清一色的提到了一件事,那便是他在东宫罢免陈允恪的举动。
御史们夸赞胡翊,说他秉公执法、扫除不正之气,敢于得罪权贵,乃是大明正气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