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花园里。
朱元璋手里攥着锄头正在锄地,这会儿御花园变成了御菜园,拿来种萝卜。
马皇后用一个小锄头挖小坑,朱静端往里面放种子,朱静敏把挖开的土轻轻合上。
朱元璋挖地的力气很大,像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一样,一口气挖了三行地,终于这时许公公回来禀报胡翊的回答。
听过之后,朱元璋气的扔掉手里的锄头,大骂道:
“这群王八言官,一个个跟吃了苍蝇屎一样恶心,真想杖毙了他们!”
马皇后就劝他消气,叫朱静敏倒了一碗水过来,给老朱败火。
马皇后就劝说道,“当初御史台是你同意设的,你说的要监察百官,又给了御史们风闻奏事之权,你还能真的杖毙了这帮人吗?”
朱标也在旁提醒,“那帮人又不怕死,他们有些人还就是奔着寻死来的,巴不得您把他们杀了,好在青史上留名,做诤臣呢。”
朱元璋这会儿心里就堵得慌。
他当初设立御史台,挑了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爱读《孟子》,口中最喜欢念君为轻、社稷次之、舍生取义的书呆子,把这些人弄去做监察御史。
他这么做的本意,是指望这些不怕死的人敢于触怒权贵,奏陈弊端,监察百官。
可是这些御史们连他皇帝的事情都要管,昨日说他这个皇帝干预六部运转,上书劝谏他要多学习老庄之道、效仿无为而治。
嫌他个皇帝管得太多了,把朱元璋气了个够呛。
今日就又来了,现在要干预朱静端与胡翊的婚事,要把胡翊降职,给朱静端另寻个驸马。
朱元璋挖着地,憋了一肚子火没处发泄,看到朱静端依旧一句话都不接,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
“静端,你就不为你家的驸马说句话吗?”
“爹,我相信他。”朱静端就说道,“胡翊不是胆大妄为的人,这些咱们都能看出来。”
这话倒对,朱元璋也没少考察这小子,打从胡翊进宫开始就一直在评估了,还特地拉到战场上去溜了一圈,看他够不够胆量。
朱元璋就说道,“这小子从未上过朝,就不知道明日在朝堂上,当着那些文武百官的面能不能把舌头捋直了。”
他担心的是胡翊当着那么多的官员们,御史言官的嘴又极其刁钻,就怕胡翊中了人家的招,绕着绕着就给绕进去了。
这种事情其实很多,朱元璋每日观察朝堂上的言官和武将们斗嘴,那些言官们话说的看似非常好听。
结果等他回来了一问马皇后,才知道这些言官们引的那些典故,全都是在骂朝堂上的武官们的。
可是武官们也听不懂,美滋滋的还以为是在夸自己呢,引得文官们讥笑。
这种事发生在胡翊身上,万一和朱静端的婚事受阻,胡翊不要面子,人家堂堂福成长公主的面子往哪里搁?
想到这里,朱元璋叫太子过来,说道,“你去给胡惟庸点一下,叫他回去教一教这个侄子,这事多半就是因他而胡惟庸起的,丢了静端的脸面咱要收拾他!”
不久后,胡惟庸把大哥都召回来了,二人坐在厅堂上沉着脸。
胡惟中也没想到,昨天的事竟然会引动言官,在朝堂上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惟庸,那个凌说到底是怎样讲的?”胡惟中激动问道。
胡惟庸大摇其头,也觉得脑壳疼,无奈道:
“凌说于今日早朝发难,怒斥翊儿责妹之举不成体统,他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伤损发丝都是罪过,何况是当众鞭笞四岁的亲妹?”
胡惟庸把两手一摊,也是无话可说道:
“圣人之言就在那里摆着,翊儿打了令仪,这个事在言官那里就过不去了,于礼法上确有不合之处,只怕朝堂上的文臣们明日也要出班来奏,那些人多与我不合,翊儿又入主东宫,那老宋濂怕是也要从中发难,明日的朝堂上怕是多有凶险之处。”
胡惟庸的分析还真是。
胡翊入主东宫,上去直接就做了宋濂和东宫那帮文臣们的上司,只怕其中多有人不服。
那些文官们尤其崇信圣人之道,怕是也要从中参奏几本,再加上胡惟庸在朝堂上做事,他的政敌这一次逮住了胡翊,怕是也要上来啃个两嘴毛。
这件事可就比想象中的要严重多了。
胡惟庸这个做叔父的就叹了口气,问胡翊道:
“你爹常在我面前夸你,说你持重、性子稳,怎么昨日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