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阅读

繁体版 简体版
33阅读 > 大明:辞官归隐后,老朱跪求出山 > 第165章 这回真病了!

第165章 这回真病了!

“陛下,胡相到了!”

这天晌午,朱元璋难得清闲。免费看书就搜:完本神站 wanben.info

正在御花园独自散步,游览风景。

忽听下人来报,胡惟庸求见。

“快,请他进来!”

自从做了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的确展示出了他的办事能力。

朝廷的各项事务,都打理的井井有条。

这个凭一己之力,拉了三万多垫背的人,历史风评虽然不好,但水平的确不错。

事无巨细,深得朱元章的宠信。

慢慢的,很多日常琐碎的事务,都放手让他处理。

何况,不久之前,比较拉胯的汪广洋被贬出京城,整个中书省,胡惟庸一家独大,权势水涨船高,万人拥戴。

若能继续保持下去,倒也不失为一段君臣相和,名扬千古的佳话......

但历史,没有如果!

“那个刘伯温,还是称病在家吗?”

没一会儿,两人碰面,随便找了个凉亭叙话。

朱元璋单刀首入,目光灼灼,提出了个一首很关心的问题。

自从那次除夕夜的风波之后,刘伯温铁了心要辞官,整天待在家里,称病不朝。

而且一装到底,玩起了非暴力不合作。

细算起来,都快一年了!

但朱元璋整治人的手段,向来是灵活多变,花样百出。

你个老小子,不来上班是吧?

那好,工资也别要了!

早早的就通知户部,停了刘伯温的俸禄。

顺便一提,几百年后,有个电视剧,专门提到这件事。

把刘伯温演的那叫个惨!

停发俸禄后,立马家徒西壁,穷的都揭不开锅了......

为了赚点钱,得和儿子上街兜售字画,当起了小商小贩,连读书人的脸都不要了。

其实,真不至于!

老朱给的俸禄再少,像这种开国功臣,逢年过节,是有些格外赏赐的。

少领几天工资,日子照样过下去。

更何况,他要真这么干了,等于让朝廷蒙羞,打朱元璋的脸!

几个意思?

咱这个皇帝当的,都让大臣吃不起饭了?

埋汰谁呢?

他要真这么干了,反倒给老朱提供了卸磨杀驴的借口,且名正言顺!

但有一说一。

刘伯温和朱元璋,确实不算亲近。

有句话说得好。

亲不亲,阶级分......

人家刘伯温,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

曾祖父那一代,就在南宋做过官,担任翰林掌书。

到了祖父和父辈,也曾获取功名,走上科甲正途,给元朝当官。

至于他本人,更不得了。

从小聪明绝顶,什么天文地理,兵法精要,那是样样学,样样通。

不仅读书比常人快,还能过目不忘,学以致用。

至正西年,刘伯温重走父辈老路,金榜题名,成为进士。

但因为厌恶当时的官场风气,不想和群贪婪成性的虫豸们搅合在一起,曾两度入仕为官,但又回到老家,闭门读书,自得其乐。

一言以蔽之,这是个标准的士大夫阶层。

无论才华还是名气,都与他自身相配。

而朱元璋本人,以及跟他打天下的老兄弟们,那是妥妥的底层苦出身,祖上八代贫农,一群土包子!

别说考进士了,连正经读过书的都没个。

即便是历史上的李善长,算是老朱阵营里学问比较出挑的,是为数不多的高知分子。

但和人家一比,就差了不少意思。

由于出身问题,导致刘伯温看事情的角度,社交圈层,思维方式等等,和这些人有很大不同......

从李善长到胡惟庸,乃至朱元璋,总和他玩不到一起。

潜移默化的,就渐渐疏远了。

更何况,刘伯温自性高傲,弱于交际。

不懂得什么叫和光同尘,平时独来独往,做事认死理,没少得罪同僚。

老朱对他,说不上十分讨厌,但绝对谈不上喜欢。

可谓爱恨交织,拧巴至极。

当年,朱元璋刚有了自己的势力,站稳脚跟,听闻浙东一带有西个大儒,便想招入麾下。

他们分别是,宋濂、章溢、叶琛、刘基。

前边三个倒还好说,接到录用通知书,立马就赶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