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阅读

繁体版 简体版
33阅读 > 这个导演睚眦必报 > 第341章 千禧年的怀旧病毒,荧光棒与老CD机

第341章 千禧年的怀旧病毒,荧光棒与老CD机

牌包撕逼’!”

层主【时光胶片馆】总结:

“这场骂战恰恰证明电影成功了——它让两代人看见彼此的青春鸿沟。年轻人觉得可笑的,正是中年人最珍视的。就像片中那句台词:‘后来我们终于买得起CD机了,但那个为你抢磁带的人早就走散了’。”

一时间,这种争议渐渐地开始席卷网络。

中立派的《南方娱乐》针对这个局面写道:“评分撕裂背后,是华语电影罕见的‘代际审美断层’。年轻观众厌恶‘为情怀买单’,而中年人甘愿为记忆缴税。值得注意的是,该片35岁以上观众占比达47%,平均评分8.7;25岁以下仅21%,评分5.3——这不是电影之争,是两代人情感代购的具象化。”

不过,相比起年轻人的擅长在网络上进行的发言质疑,中年粉丝们的辩护却显得更有说服力!

有中年粉丝晒出2003年追星“物证”——泛黄的《霸王别姬》票根、手抄歌词本上“永远怀念哥哥”的笔迹,证明“当年真有人这么疯”。

一位80后影迷发长文:“2003年4月1日,我同桌的男生因为同学说‘同X恋死得好’,直接掀了桌子……这部电影没夸张,是我们老了。”

随着《阳光姐妹淘》上映进入第三天,票房走势却呈现出反常的曲线——在首日1.7亿的爆炸性开局后,次日不降反升,直接冲破2亿大关。

院线经理们连夜调整排片,将这部“粉丝特供”电影的场次占比从35%提升到48%,创下三月档期单片排片纪录。

这样的数据让很多同行都惊呼:“这不科学!”

但是事实是这场票房奇迹完全由真实观影需求推动。

京城CBD万达影院凌晨一点的场次里,四十岁模样的女人们举着荧光棒合唱《后来》,散场时保洁员扫出十几团湿透的纸巾;

沪上大光明影院甚至出现“跨代观影”奇观——COS二次元角色的少女挽着母亲胳膊追问:“妈你当年追星也这么疯啊?”

社交媒体上的战争愈演愈烈。/1′1.k′a?n¨s,h!u¨.*c¨o′m~

豆瓣短评区被“情怀党”和“理性派”分割成两大阵营,有用户发现一个诡异现象:所有打五星的账号头像多是风景照或婴儿照片,而一星差评者清一色使用动漫头像。

微博热搜#看阳光姐妹淘带父母#下,年轻观众晒出父母观影时偷偷抹泪的照片:“我爸二十年没进影院,今天居然为听《海阔天空》买了IMAX票。完全无法理解啊!”

争议最激烈的当属影评人群体。

以《电影周刊》副主编林涛为首的“学院派”在专栏中炮轰:“用逝者做剧情催化剂,用怀旧金曲当情感拐杖,这是对电影艺术的亵渎!”

文章发表三小时后,资深影评人周小斌发文反驳:“某些人总把‘深刻’等同于晦涩,却看不见千万普通人的情感共振才是最难拍的真实。

当年嘲笑《泰坦尼克号》是‘爆米花电影’的专家,现在坟头草都三米高了。”

配图是《阳光姐妹淘》放映厅里观众举起手机灯海的壮观场面。

此刻的陈默却带着主创团队跑起了路演。

在天府某影城后台,杨蜜刷着手机突然笑出声:“陈导,您猜刚谁给我发消息了?哥哥歌迷会的会长说要组织包场二十刷!”

“意料之中。”

陈默给景恬递了瓶矿泉水:“记得我说过什么吗?这部电影是拍给经历过千禧年的人的情书。”

正说着,他的手机弹出助理发来的数据报告——35岁以上观众占比从首日17%飙升到43%,二刷率高达38%。

路演现场出现了戏剧性一幕。当主创们按惯例询问观众感受时,前排戴老花镜的大爷突然抢过话筒:“我老伴儿昨天看完,今早把尘封的明星剪报全翻出来了!”

后排立刻有阿姨接话:“闺女非说我们那代追星傻,结果刚给我发微信问梅姑演唱会视频在哪找!”

然而最有意思的是,两极分化的口碑,随着电影的上映时间拉长,居然开始出现了奇妙的变化。

许多年轻人开始惊讶的发现,他们认为的无法理解的刻意煽情,他们的父母辈却能感动的落泪。

“看完电影,回到家,发现老妈正在给闺蜜打电话约着明天一起组团去看电影!”

“我老妈翻出了一个满是灰尘的铁盒子,里面放着好多电影里面出现过的东西,比如老式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