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再次相见之时,梁山伯才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人,二人泪眼相望,凄然离别,临别之时,二人立下了誓言:生不能同衾,死必要同穴。”
李文博听了之后,感叹地说:“是啊,他们两个人错过了一桩好姻缘,实在是可惜啊。”
“梁山伯肠子都悔青了,后来,朝廷诏梁山伯为鄞县令,他却因为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不久便死了。
噩耗传来,祝英台痛不欲生,却被迫出嫁。
她在出嫁的路上,绕道来到了梁山伯的坟前。
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前痛哭不已,感动了天地,霎时间,风雨交加,电闪雷鸣。
突然,那坟墓裂开了一道缝隙,祝英台毫不犹豫,纵身而起,跳进了墓里。
然后,那个座坟墓又合拢了起来,紧接着,风雨都停了下来,在天边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两个人化为蝴蝶在坟前翩翩起舞。
这大致就是《梁祝化蝶》的故事。”
李文博听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道:“怎一个惨字了得啊?”
“你认为是谁造成了这个爱情悲剧呢?”
“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封建礼制害死人。
其二,祝员外爱慕虚荣,嫌贫爱富,包办婚姻,把女儿许配给了太守之子马文才,是罪魁祸首。”
“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梁山伯有没有责任呢?”陈婉月看着李文博的眼睛问道。
“这——。”李文博忽然感觉到陈婉月似有所指,便不再往下说了。
“我认为祝英台的父母包办婚姻,贪图富贵,固然是不对的。
但是,梁山伯在有机会可以得到祝英台的时候,没有抓住机会,从而错过了一段美满的姻缘,也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而当今社会,男女平等,我认为在感情的面前,无论男女都应该主动争取,而不是被动接受。”
陈婉月说这话,让李文博联想到自己的妈妈嫌弃张若诗家庭贫困,似乎和祝员外也没什么区别,那么,自己会不会像梁山伯那样没能抓住机会而失去张若诗呢?
李文博陷入了沉思。
“李文博,对于你的博学多才,我很佩服,甚至可以说是崇拜。
这也是我给你写了那封长信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的内心一直很矛盾,因为张若诗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想失去她这个朋友;
同时,我也觉得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其他人不说,就拿赵刚来说,如果和他谈这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恐怕是对牛弹琴。
所以,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有共同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知音难觅,人生能有几个知己?”
李文博心想她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刘天海也很喜欢读书,文化底蕴也很好,你有空可以尝试着和他交流。”
“李文博,我是在说我们,你干嘛要说刘天海?”
“我们永远都是好同学,好朋友,大家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
“兄弟姐妹?我不要和你做兄弟姐妹,”陈婉月说,“你好好休息吧,我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