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奋发图强的爱国精神。
第28章
《愚公移山》的背景就是创作与抗日战争年代。那是在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后,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举办画展募资捐给国家,赈灾救民而画的其中一幅。那一幅画是每个画家或者说每个中国人民都应该自豪,为中国现代史上有这么一位中西合璧的画家而自豪。他是中国油画史上的以为杰出的先烈。
旁边的任宣已经从他的收藏柜里拿出了那幅图,谢臣帮着他展开了,长4,24米宽1.43米,气势辉煌,震人心魄。任宣爱不释手,谢臣同样痴迷,这是任宣临摹的。任宣边看边笑:“《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先生无数精美作品中的一副,而这一幅画却是我画的最好的一副,画了整整一年,临摹了无数次,最后才画出这一幅像样点的,可是还是跟他老人家的相去甚远。我笑话人家其实也是笑话自己,没有经历就画不出那个历史的沧桑感。就算临摹的再想也没有灵魂。”
谢臣用手轻轻摸着上面的人物,叹了口气:“已经画的很好了,我珍本也没有看过,只是在曹老的画册里见过。那时候年纪小临摹不出韵味来。”
任宣笑笑:“徐悲鸿这幅画是中合璧画法的最精湛的代表作。用震人心魄不足以表达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气势宏伟不足以表达他画里要表达的思想。不足以形容那个年代的战争的残酷,也不足以形容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更不足以形容画家的爱国之心。”
任宣静静的站在画前,他的嗓音很好,清亮的,普通话很标准,此刻介绍这幅画的时候却带着深沉。把画家的一腔热血跟那个时代奇异的融合了起来,谢臣站在他身边听着轻轻的说:“点评一下这幅画吧。”
任宣清了清嗓音低声说:“好。《愚公移山》图,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任宣顿了一下手指轻轻擦过这幅画,声音清亮了起来,这个屋里,这幅画面前此刻只有谢臣一个听众,可是他却一丝一毫一字一句的细细讲解,如同是讲解了百余遍那样熟悉而珍重,浓重而柔和,客观而亲近:“徐悲鸿在处理这个画作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